古建筑屋顶画法(古建筑屋顶形式有几种)
古建筑屋顶画法(古建筑屋顶形式有几种)涨知识:有种古建筑的屋顶叫“顶个球”(1)
说起咱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那是连外国人都要竖大拇指的。可如今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了,那些有着很多文化意蕴的“屋顶”在渐渐消失(如下图)
上图展示的是中国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屋顶样式,是不是非常有文化的“feel”,今天,宫殿君想给大家讲其中的一种屋顶,它有个很通俗的名字叫“顶个球”。(如下图)
上图的屋顶就叫“顶个球”,当然,人家的真名可不叫这个,只是开玩笑时戏说的。它有个大名叫“攒尖顶”。
“攒尖”,很好理解,就是屋顶上的几条垂脊共同汇聚在一个“尖尖”上,而这个尖上一般会放置一个“宝球”,故而通俗的玩笑理解为“顶个球”。
这种屋顶在宋朝时被称为“撮尖”、“斗尖”,清代称为“攒尖”,同时根据其平面有圆形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如下图)
(三角攒尖式)
(四角攒尖顶)
(六角攒尖顶)
(八角攒尖顶)
(重檐攒尖顶:两层屋顶)
这种顶在古建筑里非常多见,亭、台、楼、阁,宫殿都常用。比如我们熟知的故宫中和殿和交泰殿,就是采用的这种“攒尖顶”。关于它的来历,据资料记载,主要是源于古人对于杉树枝形的模仿。这种屋顶粗看起来有一种别样的“弧形美”,而且整个坡面也有利于排送屋顶的雨雪,兼具实用性和美观。
为什么会有四角、六角、八角的攒尖顶呢?
攒尖顶一般分为圆形和角式攒尖顶。这其中角式攒尖顶的角一般做成双数,而且大多用四角、六角和八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考虑到屋顶的受力以外,其实四、六、八都是一些有寓意的数字。如“四”、“八”代表四面八方;“六”代表六合(上下和四方)等。
在日本,这种攒尖顶也非常多见,名“宝形造”,多用于茶室。
从布鲁可积木古建营造系列看中国古建筑【涨知识】(2)
前些日子,小编给各位看官简单扼要的讲了讲欧洲建筑史,很多看官说,为什么不写点中国的建筑呢?
布鲁可最近推出了自己的重磅产品套装——太和殿。酷玩潮编辑部也第一时间入手了这件大套装,所以今天小编就从这件惊艳的太和殿积木模型入手,跟大家聊聊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分类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
小编先从中国古建筑按功能上分类,将古建筑划分为:
民居建筑
宫殿建筑
坛庙建筑
宗教建筑
园林建筑
陵墓建筑
城市建筑
设施性建筑
其他建筑
下面先带大家简单看一下身边熟悉的中国古建筑
一、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在古代相当于我们今天居住的小区住宅。
民居是我们人类开始群居之后,最先出现的建筑形式,但受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经济、礼制等因素影响,在风格和施工技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陕西民居
以上只列举了几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供参考,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下面的宫殿建筑类型。
二、宫殿建筑
供皇帝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称为宫殿建筑。
现在保存很好的明、清两朝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明代以前,历史上各朝代的宫殿遗存较少,如秦代的阿房宫,现已无存。
北京故宫
三、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
北京天坛祈年殿
四、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佛教的寺、塔、石窟寺、道教的庙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寺庙建筑除石窟寺外多营建成院落式。
少林寺
五、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可分为三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风景园林。
皇家园林——颐和园
宫殿建筑
说到这里,各位大概能明白我们中国的古建筑都有什么类型了。
因中国古代的阶级等级制度严明,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建筑与之身份相匹配。加上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不同地域的建筑类型,这些要比欧洲那些多种风格的建筑风格还要多,只不过它们都统称为中式建筑。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太和殿不仅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而且还包含代表我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准的建筑科学、建筑技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内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与传承弘扬。
小编就以布鲁可积木古建营造系列,太和殿与中和殿的积木套装入手,着重讲一下宫殿建筑的构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宫(明清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历经5次火灾,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建。太和殿面宽(长度方向)11间,进深(宽度方向)5间,长64米,宽37.2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故宫内规模最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布鲁可太和殿外立面(正)示意图
在这里要提一下,很多人误认为太和殿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
其实,太和殿是皇帝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
以太和殿为中心的故宫,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建筑群,太和殿作为皇家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中和殿,作为举行皇家大型仪式之前,皇帝小憩的地点。
布鲁可积木古建营造系列——中和殿
施工技法
在建造和修复整个宫殿建筑群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具有严格形制的传统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他们构成了紫禁城营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八项技艺被成为“八大作(zuō)”
中国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体,因此营造业中瓦、木、石三作是主要的匠作。其中木作又是最重要的领头主作,主要涉及梁、檩、枋、斗栱等大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等。大木构架的等级和尺度是其他匠作制作的标准。
整体设计
众所周知,太和殿是位于故宫博物院宫殿建筑群中的“C位”建筑,其地位和重要性对于故宫而言,不容撼动。
对太和殿建筑整体而言,蓝天与黄瓦、额枋与红色柱子、白色台基与灰色地面,各种色彩巧妙对比运用,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整体色彩感觉。
布鲁可太和殿斜45°示意图,全面展示了太和殿的庄严与雄伟
在中国的风水学中,强调建筑的高度不宜超过百尺,一尺0.32米,百尺就是32米,太和殿高26.92米,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因为这么高有利于近距离欣赏太和殿的建筑之美。
试想一下,现在我们走在高楼林立的大街上,如果仰着头看两边的高楼大厦,就会很别扭。
太和殿还包含着古代浓厚的天人合一、天法地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太和殿的地面到屋顶的连线与它的上檐到屋顶形成的圆,构成了天圆地方的造型,它的四个角的连线也突出了天圆地方的含义,它把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之美,且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高度且完美地结合。
我们再来看看太和殿的平面,它长64米,宽37.2米,长宽比是9∶5。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九五”寓意皇帝,我国古代的阳数(奇数)中,“九”最大、“五”居中,因此,“九五”即为皇帝的尊位。
太和殿的立面造型是坐北朝南,所有的门和窗都是面向南方,北面只有正中间设置的出行通道,两边都是墙。这与我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高度吻合,即建筑朝南有利于治理国家。
布鲁可太和殿南向通道示意图
要说这些事儿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因为我国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带,夏天多刮南风,冬天多刮北风。
在夏天的时候,把门和窗打开有利于通风,保持大殿内的凉爽。在冬天的时候,后面都是墙,所以不会很冷。另外,我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太阳早上从东南升起,下午从西南下降。
所以,面朝南方有利于在一年中获得最充分的阳光。
太和殿的“金砖”
看完太和殿的外立面,我顺着甬道,走上太和殿的台基,看到太和殿“金砖”铺地,楠木为柱,赤墙金瓦,好不威严。
先说说“金砖”。
“金砖”名称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砖由苏州陆慕御窑村所造,运送至京城,所以称之为“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
二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宛如金子一般,故名“金砖”;
三是这种砖烧造工艺复杂,造价极为昂贵,因而民间唤其为“金砖”。与普通方砖不同,金砖在烧造、砍磨、铺墁等各方面要求极为苛刻,所铺墁的地面平整如砥,光滑似镜,质坚无比,数百年光亮如新,非一般普通方砖地面所能及。
金砖的铺墁工艺与普通砖地面类似,但要求尤其苛刻,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砍磨二尺见方的金砖,每一个工人每天只能砍3块;铺墁金砖地面,需要瓦工1人和壮工2人,且每天只能铺墁5块。
布鲁可太和殿“金砖”示意图
太和殿里有4718块金砖,经过六百年依然光亮如新,敲之声音清脆,断之无孔。它是我国古建筑铺墁地面的最高水准。
十一开间的由来
在整个“金砖”铺设的地面上,由72根柱子支撑起了太和殿的殿顶,其中66根金丝楠木制成的红柱,6根松木制成的蟠龙金柱。
太和殿的大部分柱架和墙体颜色为红色。红色给人充实、稳定、有分量的感觉。从功能上讲,墙体对建筑起到维护作用,柱子则是支持建筑屋顶的重要构件。两种构件均能起到对建筑的防御、保护作用,其颜色采用红色,因而有利于体现阳刚之气,护卫皇家建筑之意。
在古建筑领域,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被称为一间房。
太和殿的明间,即正中间的那间房,有六根蟠龙金柱。这六根立柱都是松木做的,因为当时没有大尺寸的楠木了。松木的外表做了油饰,油饰的最外皮刷了一层黄金,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黄色。
每个立柱上都有一条蟠龙,它是用石灰加胶,然后通过软管内装沥粉,顺着已经刻好的图案涂上去,形成一种凸凹之美。
布鲁可太和殿72支柱示意图
有关资料显示,太和殿在明朝时叫做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时改为十一间。
为何改为十一间,据说是当时找不到质量足够好,且长度和粗度都满足条件的金丝楠木,建成九间的话因为跨度较大,难以支撑厚重的殿顶,于是负责太和殿修复工程的建筑师梁九,将其改为十一个开间,以缩短跨度。
这样既解决了材料短缺的问题,在原来的面阔九开间的两侧加盖两道防火墙后,还将火灾的风险和损失降到了最低。梁九将这个方案呈交给康熙皇帝之后,康熙很是满意,同意按照此法施工。也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的样子。
三交六椀菱花窗
与之前小编我提过欧式建筑的玻璃花窗不同,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由三根棂子交叉相接,相交点以竹或木钉固定装饰成花心。现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三交六椀菱花窗。
中式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花窗在我们看到的中式民居中是没有的,只用于宫廷之中,
设计包含着精密的数学原理,可以组成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也可以变化为龟背锦线、圆线、花瓣线组成的球纹菱花、龟背锦菱花、满天星六椀带艾叶菱花等,形式非常丰富,是古建筑外檐装修中的高等级形式。
布鲁可太和殿“三交六椀菱花窗”示意图
总的来说,这种花窗造型复杂,寓意深刻,图案繁复,内涵天地,是寓意天地之交而生万物的一种符号。
布鲁可积木古建营造系列中和殿“裱糊作”还原示意图
在传统建筑工艺中,门窗及室内还要使用纸张施以裱糊的营造技艺,顶棚、墙面、门窗在裱糊工艺的装饰下,不仅为森严庄重的宫殿增添了清雅别致的美感,还起到了防潮防尘保温的作用。
木作:方寸之合
中国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体,因此营造业中瓦、木、石三作是主要的匠作。其中木作又是最重要的领头主作,主要涉及梁、檩、枋、斗栱等大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等。大木构架的等级和尺度是其他匠作制作的标准。
布鲁可中和殿套装中故宫“八大作”的完美呈现
太和殿的立柱与水平小构件(梁、枋)的连接,主要通过榫卯形式进行。
太和殿的榫卯节点有数十种,其中柱与额枋连接为其中的一种,称为燕尾榫节点。
太和殿的柱与额枋的节点做成燕尾形式,且安装方向为由上往下进行。这体现了燕尾榫形式的智慧之道。
布鲁可太和殿“燕尾榫”和“额枋”示意图
其原因在于,榫头从卯口水平往外拔出过程中,榫头的竖向截面面积越往外越大,榫头与卯口之间就挤得更紧密,所需水平外力就越大,因此,燕尾榫节点不容易产生水平拔榫。
布鲁可太和殿“额枋”彩绘示意图
榫卯节点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太和殿建筑整体的营建。我国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了木材易加工、重量轻的特点,将这些构木构件预先加工好,避免了对木材进行现场剔、凿、刨等工序造成的杂乱环境。而柱、梁枋在现场只需安装即可,因而有利于快速施工。
斗拱之美
太和殿四角的柱顶之上,屋檐之下有方形、长条形纵向、长条形横向的物体一层一层往上叠,像一个个倒立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斗拱。
斗拱的形状美观,出挑均匀、一致、有序,而且实现了立柱和屋檐的完美过渡,形成了建筑之美。
同时,斗拱把屋顶的重量传给立柱,再传给地基,形成了稳固之美。斗拱和前面提到的榫卯都是中国古建筑的精粹。
布鲁可太和殿“斗拱”示意图
太和殿的梁枋与斗拱是青绿色的。侧面施以“彩画作”技法,不仅增加了斗拱的色彩之美,还对木质的建筑材料,形成了保护层。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而又遥远,使得厚重的屋顶给人以轻松的感觉,而且增强了建筑的高度感。
布鲁可积木古建营造系列“中和殿”油作和彩画作详细说明
“合龙”宝匣
以太和殿为代表的故宫古建筑在屋顶施工结束前,施工人员往往要郑重其事地在屋顶正脊中部预先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
尔后会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祭祀仪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个含有“镇物”的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该盒子被称为“宝匣”,而放置宝匣的过程称为“合龙”。
所谓宝匣,即装有“镇物”的盒子,其中的“镇物”用于建筑中时,多为驱灾辟邪物品。
祭祀时,正使大臣、执事官员和匠作首领还需身披彩色缓带、官帽上簪有一束花朵,以表示喜庆之意。
镇物亦称避邪物,是我国民间信仰习俗,指用于镇墓、镇宅、镇鬼祟等民俗品物。
布鲁可太和殿“合龙”宝匣示意图-1
布鲁可太和殿“合龙”宝匣示意图-2
太和殿宝匣为铜质抽屉式,表面鎏金,刻有龙纹,并带有封装镇物用的销子。
该宝匣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修缮中被取下,一直存放在库房中。太和殿宝匣内的镇物包括金锞和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的残存部分。
布鲁可太和殿“合龙”宝匣示意图-3
吉祥瑞兽
太和殿的屋顶形式叫做重檐庑(wǔ)殿顶,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的最高等级,极显壮观与辉煌。
布鲁可太和殿重檐庑殿顶示意图,表现地十分还原
太和殿作为故宫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其重要建筑特色之一,就是屋顶上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可称它们为“瑞兽”。
不光太和殿,故宫古建筑所有的屋顶,在垂脊部位,最前面都有一个仙人骑凤的造型,后面则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各种瑞兽,其主要寓意是消灾驱邪,护佑宫殿。
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瑞兽数量可为1~9的奇数个,瑞兽数量越多,则建筑的等级越高。
布鲁可太和殿“瑞兽”示意图,十只小兽惟妙惟肖
与其他建筑不同,去故宫参观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座建筑的屋顶上都有瑞兽,而且都是单数,可能是一个、三个、五个、七个和九个。
太和殿屋顶上瑞兽的数量是最多的,且数量是双数,共10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獬豸、押鱼、斗牛、行什,故宫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布鲁可太和殿瑞兽说明
古人把骑凤仙人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在它身后一次排列着10只瑞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瑞兽安放在古建筑上呢?
骑凤仙人典故出自东周齐湣王,相传齐湣王被燕国名将乐毅所败,四处躲逃,最后逃到大屋的屋脊上,正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有神凤出现,齐湣王因此得以乘凤而去。将其置于首位,有“檐角虽尽、前有天生”之意。
骑凤仙人塑像
把这些瑞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瑞兽造型的“帽子”增加了瓦件的重量,并相应增加了瓦件与泥背之间的摩擦力,不仅有助于钉子阻止瓦件下滑,而且能避免钉子暴露在空气中,因而在实用功能上亦具有科学性。
图片资料参考@张克贵《太和殿三百年》
太和殿上的鸱吻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脊饰中,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或者人物形象,无论是在类型、外形构造,还是在颜色使用上,都与宗教设想中的庇护理念相关。鸱吻在一般的殿顶之上,一共有六个,加上殿顶一共五道屋脊,老百姓常说的“五脊六兽”也出自于此。
布鲁可太和殿“鸱吻”示意图
脊兽,这种想象产物的构形与其内涵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才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脊饰的文化价值原因所在。
正如梁思成先生说过的,屋檐上的神兽“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作为600年来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故宫见证了残酷的宫廷斗争,见证了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也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兴衰与新生,它不仅是一个顶级的木构建筑群,还是一个顶级的见证者。
为了更好可以让大家对故宫“八大作”的营建技法有更直观的了解,布鲁可积木还推出“古建营造系列——中和殿”套装,与太和殿遥相辉映。
本文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从考》
周苏琴:《建筑紫禁城》,紫禁城出版社,2014年
张克贵、崔瑾:《太和殿三百年》,科学出版社,2015年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中金砖墁地施工技艺》,《工业建筑》2020年第1期。
周乾:《屋脊上的“神兽”世界》,《知识就是力量》2020年第2期。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宝匣文化研究》,《工业建筑》2020年第4期。
周乾:《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光明日报》2021年8月7日第10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紫禁城》2019年12月刊《延伸阅读:古建筑营造之「八大作」》
*本文来自公众号酷玩潮
end
你错过的
点击下方图片回顾阅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在看” | 把本号分享给您的朋友
MOC积木博物馆: 丨
抖音:不止积木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