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中国古建筑屋顶等级排列)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中国古建筑屋顶等级排列)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脊饰(1)
屋顶脊饰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然而在文化和艺术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它却备受学者冷遇,几乎没有专著出版。
1924年,德国人爱德华·福克斯的《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一书出版,这是国内外专门研究屋顶脊饰的第一部专著,从建筑、文化、宗教、艺术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屋顶脊饰。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海外私人藏家收藏的珍贵图片60余幅,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
陶瓷家庙。屋顶可以单独拆卸。在正脊上和山墙两端有两条龙。此外还有多个屋顶脊饰,在屋檐端部的顶瓦上刻有兽形纹饰。寺庙的内部有一尊布袋和尚(弥勒佛)的雕像,周边围绕着多个人物雕像。图59(81页)是这尊佛像的近距离照片。寺庙通体施多色釉彩——金棕色、黄色、铜锈绿和黄绿色,高68厘米。
中国屋顶脊饰,即在寺庙、宝塔、门拱、皇宫等建筑上的人形或兽形屋顶脊饰,以及与之同属一大类的中国寺庙陶瓷制品,在现今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中都属于屡受冷遇的领域。迄今为止,该专题连一本独立的出版物都没有,无论是德语文献还是在其他语言的专业文献资料中,都是如此。在我所能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中,只有在区区几条不起眼的注释以及个别的文字表述中曾提及它们。而这些极有可能就是关于上述主题的全部文献资料了。
济南府火神庙里的钟楼。这张照片清楚地展示出大量脊饰,展示出脊兽丰富的外形和各自如何排列分布于屋顶之上。可以看到,这里最主要的母题有龙犬、海豚和龙头。与钟楼相邻的一个屋顶也展示了同类型的脊饰。济南府的这座寺庙大致建于明朝晚期。慕尼黑乔治米勒出版社(原来的福尔克旺出版社)供图。
像这种与某种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真实意义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却长期被错误评价的现象,从来不是偶然的。如果将其归咎于偶然因素,那么就大错特错了。此类现象中同样有规律可循。
回到我们探究的这个主题,明代屋顶脊饰所彰显的宏大气魄、磅礴大气的力量,以及引人注目的精神内涵,但这恰恰是当下西欧文化艺术创造领域所缺乏的。因为当下的西欧政治文化既缺乏气魄,也没有力量,尽管现在这种席卷全球的文化灾难对我们影响较小。可是在西欧,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主导性力量在文化创新方面微乎其微,仅比文化修补工作强一点儿而已。
今天的人们像以前一样,只是草草做了一些表面工作,只想在语言表述上做一点儿改进,只想以同样的方式对这种宿命的文化冲突做一点儿掩饰工作,但是从未勇敢地从根本上重塑这些事物。
长期以来,我们都本着这样的精神对待文化艺术,所以就导致了长时间以来缺乏一种直觉性冲动,缺乏气魄和力量,从历史中追寻创造性的新发现。
这个时代的人们并没有特别想要从精神上占有这些财富的强烈意愿。恰恰相反,他们直接对这些财富视而不见。对于我们的时代而言,这些财富并没有显现出其本应昭示世人的样子。
屋顶脊饰。多个蹲式龙犬。图片展示了龙犬排列在屋顶上的样子。单色釉彩:绿色。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对过去的探究中,人们仅会寻找与自己的感知等值的东西,以及当下希望去经历的东西。这一现象在总体上适用于这个时代,也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东亚文化和艺术中首先发掘的是纤丽的日本小艺术,以及我们最终到达中国后首先发掘的是华美的瓷器的原因。
当然,就出土文物而言,比如说汉代和唐代的文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口称首先得将它们发掘出来,人们才可以发掘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理应立即感知到的事物,这个借口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屋顶脊饰就是这样一种事物,这一点毋庸特别解释。
寺庙守卫者薰炉。蹲式龙犬。置于一个圆形的陶瓷基座上,左爪下方踩着一个被它打败的恶鬼。单色釉彩:绿色。高26厘米。
屋顶冠饰。威武的战神关羽。右臂抬起,左臂叉腰。身前的铠甲上是装饰性的龙头图案。多色釉彩:红棕色、绿色和黄色。高60厘米。
之所以在《唐代雕塑:7—10世纪的中国墓葬陶瓷》出版之后,紧接着处理这一主题,是因为由此可以将唐代和汉代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唐代和汉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彼此间互为补充。本书图片部分展示的中国屋顶脊饰等物件从没有在其他地方展示过。图片展示的物件基本源自我的私人收藏,只有一件物品除外(图24)。这些藏品的摄影工作是在格雷特·福克斯-阿尔斯伯格(Grete Fuchs-Alsberg)女士的指导和组织下完成的。
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四川省的圣山峨眉山的守护神,坐骑为一头白象。图中,菩萨面部、身体和象为白色,顶冠、衣衫为黄色,袖子却为绿色,下部的屋瓦为绿色和黄色。陶塑高39厘米,长28厘米,砖的直径为12厘米,建造年代为1700年前后。这一组合流露出宁静淡泊的气息,符合康熙时期的风格。现藏于慕尼黑民族学博物馆。
爱德华·福克斯
柏林蔡伦道夫(Zehlendorf),1924年秋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第二十辑)
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的代表作
120余张罕见照片+6万余字,中国屋顶脊饰研究开山之作
基本信息
作者:[德]爱德华?福克斯
主编:赵省伟
译者:周海霞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品牌:北京书是生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书号:978-7-218-14295-1
定价:88.00元
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东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爱德华·福克斯(Edward Fuchs,1870—1940):德国收藏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艺术品,著有《欧洲各民族讽刺艺术史》《中国屋脊兽》《唐代雕塑:7—10世纪的中国墓葬陶瓷》等。
周海霞: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德跨文化交流,出版有《德国媒体中的中国社会形象与文化形象建构》(2018)等。
内容简介
本书由《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和《中国建筑陶艺》的“脊兽及其他屋顶脊饰”一章两部分组成,共收录6万余字、120余幅图片。
《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初版于1924年,是国内外专门研究屋顶脊饰的第一部专著,从建筑、文化、宗教、术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屋顶脊饰。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海外私人藏家收藏的珍贵图片60余幅,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本译著是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860—1949年德语世界中国艺术的收藏、展览与研究”(19BF09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建筑陶艺》是伯施曼1902—1904年、1906—1909年两度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7年。本书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尤其是琉璃等构件—的代表作,其中“脊兽及其他屋顶脊饰”一章收录近60幅作者亲自拍摄的屋顶脊饰照片。
精彩内容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
(来源:文博圈)
一个业余摄影师,拍出了最美中国古建筑(2)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从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往往越积越深厚,
也屡次被吸引。
无论是早前所写的“开膛破肚”的古建筑、
沧江南园林、沧桑老街...
还是今天要介绍的古建筑摄影。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而中国古建筑
大概是“凝固的古典音乐”了。
飞檐斗拱的亭台楼宇、
恢弘壮丽的宫殿建筑、
诗意的园林以及古朴的民居...
这些分散各地的各式古建筑
共同演奏了这支气势磅礴的古典乐曲。
▲
《最忆江南雪》
摄于苏州
▲
《牖影》
摄于河北承德行宫
▲
《颐和晚照》
摄于颐和园
▲《风云紫禁城》
当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遍布大地,
那些古老悠远、又极具魅力的古建筑
则十分醒目且宝贵。
飞檐如翼轻展,斗拱千变万化,
榫与卯手挽手写就古建筑的奇迹...
与天地一起见证世间的日新月异。
美好的事物有吸引人的神奇魔力,
每每遇见,我们总会忍不住拍照,
想把这些美丽的古建记下来。
就连许多专业的摄影师也不例外,
但让人意外的是,
今天这组出色的摄影作品
并非出自专业的摄影师,
而是一名小城的基层民警:
苏唐诗
▲
《翩然》
摄于济源济渎庙
▲
《拂》
摄于郑州胡公祠
▲
《静守》
摄于河南巩义宋陵公园
▲
《会馆夜韵》
摄于开封山陕甘会馆
“中国建筑摄影第一人”林铭述”叹:
“来自‘最不专业地方’的摄影师,
却拍出了中国“最专业”的古建筑片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
“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
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
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
经得起久久品味。”
▲
《金山寺古韵》
摄于江苏镇江
▲
《风雨千年》
摄于云南楚雄
▲
《圣地》
摄于五台山南山寺
▲
《夏日 · 老台山》
苏唐诗出身于一个诗书之家,
耳濡目染下,自幼便对书法、绘画等
都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
但在高中时受到哥哥的影响,
最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摄影上。
1993年警校毕业的苏唐诗
顺利成为了一名民警。
他的摄影创作之路
源于一节工作心理课:
必须学会对释放情绪、缓解压力。
于是在2006年,
为缓解压力,苏唐诗买了一台新相机,
开始了他的摄影创作之路。
▲
黄河故道的春 · 秋 · 冬
苏唐诗选择了家乡的
黄河故道风光作为最初的拍摄主题,
为了拍到湖里水鸟
在冰面上过冬的镜头,
能连着在糊畔等待八个早晨…
认真细致、追求完美的他,
这一拍就是八年。
而长年的观察和实践,
让苏唐诗对天气有了一种敏感,
天气如何、如何拍片,他了然于胸。
▲
《十访开封山陕甘会馆》
▲
《最忆江南雪》
2014年初的一个周末,
苏唐诗到邻近的山东单县牌坊街,
拍摄了一组《牌坊古韵》,
并向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投稿,
一举获得总赛区三等奖。
继而被评为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
苏唐诗感觉自己骨子里
就有一种对古建筑深沉的热爱。
而参加古建筑摄影大赛
是一次淬火,也是一种突破,
让他对拍摄技术及感悟
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
《牌坊古韵》
摄于山东单县
▲
《飞升》
摄于河南平顶山
▲
《圆》
摄于北京天坛
如果说,苏唐诗在2014年获得
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可能是偶然,
但在2015年,就有一定的必然了。
为了拍摄出更好古建筑作品,
他买来许多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专业书籍,
越研究,对古建筑就越热爱,
对其拍摄热情也持续倍增。
▲《守望千年》
古建摄影大赛一等奖
总分第一蝉联2015全国“十佳古建筑摄影师”
▲
《塞北古堡》
▲
《彝塔风云》
摄于云南楚雄
▲
《大美武当》
对于已多次获奖的苏唐诗,
有人开始建议他开班授课,
最后,他认真考虑,也真的开班了,
但开的却是免费班、公益讲堂,
他把自己对于摄影的
心得、体会、技巧等等,
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在苏唐诗心中,
古建筑摄影的核心理念是“传承”,
而最好的传承便是
让更多的人喜爱上古建筑摄影。
苏唐诗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