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砖规格60-20-20怎么算(加气砖规格尺寸有几种)
加气砖规格60*20*20怎么算(加气砖规格尺寸有几种)砌体厚度之争,是自己无能,还是审计“不靠谱”?(1)
为什么同一个砌体厚度的测量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原因是什么?实践中要考虑哪些方面?
由于合同不同,合同性质不同(总价合同、总价合同、固定决算、标准清单、非标准市场清单、模拟清单复测……),这里无法给出具体答案。今天就来说说大家最热议的点和我个人的看法。
3/4洋槐墙没那么复杂
有一个粉丝的留言(见留言截图)。180mm厚加气块墙底部实心砖可以用240标准砖做3/4砖墙(俗称洋槐墙),不用非标180mm长的砖。这种说法很正确。但是真的会这样吗?
粉丝留言截图
现在市面上的砖规格都缩水了,标准砖已经不是标准的了,一般都是-240× 113 ~ 114× ≈ 50(也就是砖长可能小于240mm,砖宽小于115mm,砖厚至少薄3mm)。用这种砖制作的3/4砖墙厚度约为174mm(见下图),与180mm厚度基本一致(规范取消了加气砖墙体底部的实心砖,有时由于砌块模数不同等原因需要依靠下面的实心砖进行调节)。
不过底部的实心砖问题解决了,但是顶部的斜砖呢?不可能是洋槐墙。现实情况是180mm厚的墙一般不用240标砖砌,仍然用200mm砖砌(品种越多管理难度越大):
1.一般200mm砖的实际规格约为190× 86 ~ 90× 43 ~ 45(各地差异较大);
2.底层实心砖尽量不砌。如果由于模数问题需要调平,请尝试调整和减少蒙皮数量。这样即使出现厚度差,每边也只有5mm,完全可以被墙面抹灰覆盖。如果有地暖地面,地面表层可以覆盖大部分。就算是没有面层的毛坯房,地面的基层也有70mm厚。(20mm保温板+50mm地暖管保护层。见下图)
3.上部斜砖,两块200砖≈90mm宽刚好与180mm厚的墙重合。所以完全不需要定制180mm长的非标砖。很多时候,理论上复杂的东西,实际上很简单。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预控制和过程控制
有粉丝“没有规章制度,缺乏约定,不会预控风险”。出现纠纷的时候,在我看来,一味指责对方审核不靠谱是一种无能,至少有60%到70%是他自己的责任。“我表示不满(截图如下),大概是因为我把60%到70%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一方?
粉丝留言截图
曾经在造价圈看过徐宝洲先生的一篇文章:“‘填鸭式竣工结算’能有多大作用?》文章称,施工单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普遍现象,经常出现在招标文件纠纷、招标清单纠纷、合同纠纷、工艺操作纠纷、工程变更纠纷、竣工结算资料档案效力纠纷等方面。这个时候“临时抱佛脚”能有多大作用?
确实,空谈预控和预防,确实太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是后知后觉,站着说话不痛苦,在空说话更不痛苦。
我们来看看定额是怎么说的:“可根据市场情况和消费情况合理调整,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调整”(见河北定额截图)。额度很明确,只是被我们忽略了。
比如模板高度超过3.6m,定额给出的最大高度是6.0m,模板超过6.0m,就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计算(见下面截图)。
那么,如何计算就变成了一个问题:劳动力会增加多少?支撑系统用了多少?配套的钢管和扣件是摊销计算还是租赁计算?按摊销计算,摊销率是多少?根据租赁计算,如何计算租赁数量、单价、租赁时间?这些都需要预控,提前约定。没有协议,纠纷就成为必然,最终吃亏的还是弱势的施工方。
这种情况可谓不胜枚举,遇到最多的就是固定结算项目。人们经常问关于FS……没有固定的铝模具和外墙一体化...如何设置固定金额?由于没有额度,需要双方协商同意。
如果是要约收购,可以根据成本自主报价。问题出在按批准的预算价格的定额结算或包干项目上。如果没有宏观的成本管理思路,事先没有约定,一个会要求这个,一个不会。尤其是那些不规范的市场化复测模拟清单,业主规则模糊笼统,不受定额定额规则约束,复测翻来覆去,都是他们的原因。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坑,除了种,基本没有解决的办法。
确实如此,但实际合同不可能细致到合同里也约定了节点,更别说什么都约定了。因此,掌握宏和过程控制极其重要。“秋名山”是个好说法:“...现在越来越重视前期合同和过程中的签证……”“秋名山”这种级别的造价管理人员,早就过了挖10mm、8mm厚度差的时间段,但对于一般的预算员来说,掌握这些细节,才是成为造价管理人员的根本。微细节是塔尖的基础。连基本的基础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造价经理?
说到最后
很多粉丝不满文末没有结果(见留言截图)。如何解决,是一个系统的课题。如果硬要怎么解决,只能说额度结算方向明确,协议提前,过程跟踪,资料齐全,这才是根本。报价:战略预测,部署清晰,根据成本自主报价。显然这样的回答太概念化了,就像欢粉说的‘有点虚’。
文章想表达但表达不好的是:
1。风险预控。
我们不仅需要“秋名山”这样的宏观理念,更需要“板蓝根”这样的微观成本意识。正如圈粉“老牛”的留言所说:“……应该是招标文件中所有价格陷阱的成型对策……”这个‘成型对策’也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预算员不能辩证看待的问题根源在于不懂手艺,不懂场景,基础不扎实,综合能力欠缺。如果你懂施工,预算会更细化。当你有了扎实的基础,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所谓类比,会帮你得到你想要的。
*本文为黄原创独家供稿
转载须申请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将被起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留言
砌体厚度之争,是自己无能,还是审核“不靠谱”?(2)
最近收到几个老板的微信和电话,说他们的预算员在核对工程量的时候经常会扣除砌体的厚度。虽然预算员的工作报告旗帜鲜明,但当被问及为何被拘留时,他义愤填膺地表示“审计是无耻的”,但他不知道减少的原因是否可能。老板听后半信半疑。于是他问我,砌体厚度是按图纸计算还是实际计算?
其实要回答他的问题,很简单很简单,就一句话。不好说,但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下面,从额度、设计、市场、措施等角度。,我问“为什么同一个砌体厚度的测量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我来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看法,希望优雅正直,在留言里一起讨论。
砌体厚度的辩证设计厚度
设计的混凝土墙200mm厚,附加的加气块墙200mm厚(几乎100%的图纸都是这样设计的),应该理解为要求的要求厚度(见图1)。
计量:工程量按设计厚度计算,简单、常规、自然。
甲方对辩证砌筑厚度的要求
图中设计的混凝土墙厚200mm,与之相连的加气块墙厚200mm。但甲方根据其内部技术管理规定,要求砌块每边减少10mm。原来200毫米厚的砖石变成了180毫米厚(见图2)。这种根据甲方要求的厚度测量需要辩证看待:
1.定额结算:部分省市有明确规定,工程量仍按图纸上200mm计算。如河北(见图3)。当然,由此产生的抹灰厚度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没有计算在内。
合同没有明确约定的,适用当地法规。如果合同中有相应的约定,按照一般认知,合同条款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冲突,约定应该大于规定。按图纸180mm计算。由此产生的石膏厚度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按照约定计算(但一般没有这样的约定)。
2.清单报价:一旦遇到此类招标文件,首先要警惕成本,尤其是那些重新测算的市场化清单。招标文件内置了计算规则,不受清单规范和定额计算规则的约束,所以你在报价时要注意判断(见图4)。
如果招标文件中没有明确的计算规则,应先对号入座,澄清清单,以获得统一的游戏规则。否则招标人会利用模糊理论两头拒绝,注意被其无赖的“苹果皮”理论所害(苹果皮营养丰富,应带皮食用;苹果皮含农药量高,吃之前要削皮)。根据回答和澄清调整报价思路(砌筑和抹灰厚度)。
砌体厚度的辩证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导致的壁厚变化是最常见、最常见的。即图中设计的混凝土墙厚200mm,与之相连的加气块墙厚200mm。然而,当地市场上只有190毫米厚的加气块墙。如果需要200mm厚,需要单独定制,需要额外的钱(单价增加)。很多甲方或审核员以“实际”的名义扣除这种厚度差异造成的工程量,但增加的抹灰厚度不会增加。单边主义原因:自己的责任。
这种纠纷的预控和预防同上。合同和结算的性质不同,就有不同的结论和不同的处理方式。
砌体厚度的辩证测量
还有一个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即图中设计的混凝土墙厚200mm,与之相连的加气块墙厚200mm。施工方对其混凝土墙的质量(平整度和垂直度)有把握,为了减少混凝土墙的抹灰厚度,打算减少砌体厚度(见图5)以降低成本。
为了使混凝土墙面质量达到薄抹灰的要求,施工方加大了模板的投入,增加了模板支撑的人工费(增加了木工队的模板支撑单价)。或者甲方审计人员以“实际”的名义扣除砌体工程量。同时以混凝土墙面抹灰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为由,扣除混凝土墙面抹灰厚度。但对增加的投入成本视而不见。理由:做好质量是你的职责。不按图走,不罚就很宽容。最后努力(管理、投资)只为别人做了嫁衣。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用非标砖混淆辩证砌筑厚度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设计的混凝土墙厚180mm,与之相连的加气块墙也厚180mm(见图6)。底部实心砖采用180mm长实心砖,配180mm厚加气块。但市场上没有长度为180mm的非标砖,只能用200mm的砖切割(免烧砖瓦刀不容易切割),耗费大量劳动力(由于防粘政策,很多地方已经绝对禁止使用红砖)。只能特殊加工,但单件价格高于标准件,使得成本上升。
所以甲方要求,自己措施,定额结算,清单报价等上述循环。又出现了,争议还在继续(包括180mm非标砖)。
说到最后
总结一下,前提不同,对策不同,答案也不同。在前提未知的情况下,很难给出正确答案。
预算员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老板一头雾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除了定额、费用、文件,预算员不问前提,不看性质,不知道成本,不结合自身实际,脱离施工,脱离市场,盲目想定额。因为只是固定思维,答案只有一个。说到底,报表工作的预算员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根本原因是综合能力不足。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施工时,甲方下发联系单,要求在门窗框固定部位用预制混凝土块代替传统实心砖(见图7)。这类技术、砌体定额工作内容,不包括定额内容,合同中一般不会有专门约定。
那么,混凝土块是按照‘预制零星混凝土构件制作’+‘预制零星混凝土构件模板’计算的吗?安装是并入砌块砌体,还是这部分体积从砌体中扣除,按零星混凝土构件安装+灌浆计算?
所以,要不要算,怎么算,你需要有足够的成本警惕,及时澄清,在过程中解决。比如最终竣工结算迟迟不出,审计人员会以“包括”等各种理由不予认可,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所以一个成熟的造价员不仅要精通预算,还要精通施工。只有他知道该怎么做,他才有预测和识别的能力,他才会知道如何结合约定的规则去处理,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古语云:“不知未来者,不足为世也”。随着成本与市场的融合,不遵循定额规则的市场清单报价日益流行。市场行情虽然给了一个规避风险的机会,但如何把握需要综合能力。没有规定,没有规则,没有约定,你就不会提前控制风险。在我看来,出现纠纷的时候一味的指责他们每个人的“审计羞耻”是一种无能,至少有60%到70%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现在很多年轻的预算编制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遇到了成长的瓶颈。工作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懂的越少,对漂浮感到不安。原因是他们不懂手艺,场景和基础不扎实。而这是突破瓶颈的最好方法。
懂施工,预算会更细化。成本圈两个粉丝的留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信息虽然夸张,但并不夸张。所谓一切尽在此言:
申明: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